辽宁锦州金
AU38938
hg19 / GRCh37
O-MF298460
N9a7
覆盖度89.16% 平均深度72

23魔方

中国
辽宁锦州
东北官话(哈尔滨、沈阳)
满族
据辽宁《锦县志》记载:“金氏其姓出于高丽,散处复州,清初从征有功,为内务府镶黄旗汉军人,一世有成例赠文林郎。”复州辛亥革命后称复县,在辽东半岛南部,今属辽宁省瓦房店市,为金氏入辽东最早居住地。“一世有成”谓随满人出征、入关的金氏第一代人物金有成,他实际上是金氏迁居辽东之第四代。金朝觐在《家谱序》中说:“高丽自清国初内附者有数姓焉,金氏其一也。他姓入旗籍,尚称高丽,满洲之金氏则世为汉军,初居盛京西南彰义站。国朝定鼎后,金氏分三支:一支随军当差,一支仍留东边外戥子街,一支住锦州。今谱中所载者,皆世居锦邑者也。” “盛京西南彰义站”当即今沈阳市西南约 40 公里之彰驿站,为金氏迁居辽东后的居住地之一。“东边外”指清代柳条边自威远堡至凤城南段以东地区。“东边外戥子街”,即今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戥子街村,是金氏迁入辽东后另一支的居住地。金朝凤《金氏通谱序》亦云金氏曾在“辽东戥子街居住。传二世金德公迁至沈城西南彰仪暂居”。金氏始迁辽东的时间,约在明朝万历年间。金科点、金科兆、金科庆三兄弟在清嘉庆二十四年(1819)共同撰写的《金氏族谱序》中说:“我金氏自朝鲜内附,迄今已二百余年。”由清代嘉庆二十四年前推二百余年,正是明代万历时期。又据金朝凤《金氏通谱序》记载,金氏迁居辽东的第四代金有成处于明清之际,充当正黄旗内务府大粮头。《锦县志》又载金有成“清初从征有功”,“例赠文林郎”,则金有成清初至少应有 25 岁左右。如按平均每一代相差 25 年推算,则金氏第一代迁居辽东的时间大约在明代万历中期,即公元1590 年前后,金氏第一代迁居辽东时的年龄大约在 50 岁上下。《金氏族谱》明确记载:率领族人由朝鲜迁居辽东的第一代人物是金蒲甲。第二代为金德,金德生有三子,长曰金财,次曰金柱,三子曰金荣,是为迁居辽东的金氏第三代。金财之子为金有成;金柱有三子,分别是金有忠、金有用、金有明;金荣之子为金小雪,是为迁居辽东的金氏第四代。《金氏族谱》注云:一至三代为朝鲜族,四代金有成清初从征,加入汉军,始为满族镶黄旗;金有忠随军进京当差,金有用加入汉民军去湖南,即为汉族。金有明下落不明。金小雪与家族走散,被蒙古殷姓收养,改为殷姓。
金氏家族在锦州地区分布较广,各区县,乡镇支系过多,字辈繁多。
金成华,乾隆十五年(1750)庚午科举人,乾隆二十六年(1761)任湖南安化县知县,二十九年(1764)任湖南芷江县知县,乾隆四十四年(1779)任江苏高邮(今高邮市)州判,乾隆五十二年(1787)任江苏东台县(今东台市)知县,终官湖南乾州厅同知。 金科豫,字先立,号笠庵,肄业于沈阳书院。乾隆四十八年(1783)癸卯科举人,官四川清溪县(后并入贵州镇远县)、射洪县、高县、仁寿县、定远县(今属重庆市),贵州桐梓县、仁怀县、湄潭等县知县,后升任四川剑州(今剑阁县)、会理州(今会理县)和贵州开州(今贵州省开阳县)等州知州。道光二年(1822)升任四川杂谷直隶厅(治所在今四川省理县薛城)理番同知。道光四年(1824),金科豫镇守维州(今四川松潘一带),在战役中阵亡,年七十岁。著有诗集《解脱纪行录》(未定稿),后被收入金毓黻主编的《辽海丛书》中。 金玉麟,字石船,号素臣,少年时随父入蜀。其父阵亡时,金玉麟年仅十六岁。故居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辽东,年少的金玉麟自此孤苦伶仃,只身流落到川北重镇阆中。饥寒交迫之时,被阆中锦屏书院山长黎献(字芹野)发现,收留于家中,视之如子,供其在书院就学,在家也与黎献的两个弟弟和子侄们一起勉力攻读。成年后,被黎献招赘为女婿。金玉麟道光十二年(1832)壬辰科举人,道光十八年(1838)戊戌科进士,与赫赫有名的曾国藩同榜。时年三十岁,授兵部主事,兼上谕处行走。道光二十二年(1842)充陕西乡试同考官,武会试同考官。继任陕西定边、澄城、渭南等县知县,升任与四川接界的宁羌州(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省宁强、略阳两县)知州。同治二年癸亥(1863),太平天国起义军攻陷宁羌,金玉麟以身殉职,年五十五。据《宁羌州志》载,陕西巡抚刘原在给朝廷的奏章中说:“金玉麟自牧宁羌,循声卓著。城破身陨,志节凛然。死后贼(太平军)将其尸特为具棺以殓,且张伪徼于榇上,大书‘此系陕西好官,该士民应将其灵柩好为照护,妥送回籍’。可见秉彝好德之良,虽逆匪亦有未尽泯灭之处。”并奏请建昭忠祠,令金玉麟与其他两位殉职者一起从祀。与金玉麟同时代的昆山籍诗人、画家孙兆溎(字子香),写诗称赞他为官的情况:人间强项令,天上散花仙……巨细秋毫察,精明风骨坚。甘棠载处处,古樾荫芊芊。律己循封鮓,驱民尽买犍。爱才常吐握,校士费寻研。大吏钦才干,需君治巧儇。量移来赤水,爱戴颂青天 。金玉麟无子嗣,殉职后,清廷赐骑尉世职,金锡荣出继金玉麟。出继后金锡荣更名为金恩荫,遂赴四川巴中恩阳河新场任职。金玉麟文武兼备,是当时著名的诗人,有《二瓦砚斋诗集》十卷存世,著名学者、经学家洪亮吉曾为《二瓦砚斋诗集》题跋。近代徐世昌主编的《晚晴簃诗汇》(后改名《清诗汇》),杨析综、刘君惠主编的《近代巴蜀诗抄》,蜀人孙桐生编的《国朝全蜀诗抄》,成都市文联编印的《历代诗家吟咏成都》等诗集,都收有金玉麟的诗篇。任陕西澄城知县时,与澄城进士韩亚熊修纂《澄城县志》,于咸丰元年(1851)刊行。同时,金玉麟又是著名的武林宗师,曾为众多弟子传授金氏武功。金玉麟殉职后,他的武林传人分散各地,其中有六人越海到了台湾,并聚徒传授金氏之武功,至今台湾仍有金玉麟武学总馆 。 金朝觐,字午亭,另字锡侯,号銮坡,早年亦曾肄业于沈阳书院,是当时沈阳文坛泰斗缪公恩和著名的《红楼梦》功臣程伟元的及门弟子。缪公恩称其“天资颖迈,雄视文坛”。程伟元字小泉,时为盛京(今沈阳市)将军宗室晋昌之幕僚,兼沈阳书院教席。程工诗画,擅书法,与续写《红楼梦》后四十回的高鹗为好友。曾亲授朝觐书法 。朝觐曾有诗追记,题曰《題程小泉先生畫冊》,诗前《小序》云:辛酉壬戌,小泉程夫子居东。缪公恩(1756—1841),沈阳人,字立庄,号楳澥,别号兰皋。曾随父亲宦游江南近 20 年,饱受江南文化的濡染,喜交文人雅士。北归盛京后,即以诗画自娱。后主讲沈阳萃升书院,培养了一批有名的文人。在沈阳书院留学的朝鲜国学生,学成归国后多在朝鲜文人中享有威望,仍念念不忘缪公恩的教诲之恩。朝鲜贡使到沈阳有不识缪兰皋先生者,则引为缺憾。缪公恩的诗作编入《梦鹤轩梅澥诗抄》,收诗两千八百余首。都留守将军晋公幕府,余时肄业书院,以及门时亲笔墨。暨先生下世后,求其遗纸,如片鳞只爪不可多得。景堂二兄以旧纸嘱题,余喜得见先生手泽。因志数言于巅,时嘉庆庚辰清和月之八日。诗云:昔我立程门,雪吹三尺积。挥麈细论文,临池学作字。亦或试涂鸦,笔墨聊游戏。吁嗟二十年,风流成往事。片纸寄精神,恍惚闻謦欬。展卷托长言,用以鸣相思 。金朝觐于嘉庆四年(1799)应童子试,嘉庆十三年(1808)戊辰恩科举人,嘉庆十六年(1811)辛未科进士,与大名鼎鼎的林则徐同榜。曾任四川省荣经县知县,忠州知州、邛州知州,后升任四川崇庆直隶州(今四川崇州市)知州。金朝觐为官一方,颇有政声。去职时崇庆籍著名将领杨遇春之子杨国桢(曾先后任河南巡抚、山西巡抚、浙江总督)为之饯行,称“治愚弟”。赠对联有“甘雨随车,仁风被野;棠阴解沮,萱戺舞衣”等语 [5] 。金朝觐著有《三槐书屋诗钞》四卷,由先生交金毓黻编入《辽海丛书》中。嘉庆二十四年(1819),创鼎銘在《〈三槐书屋诗钞〉序》中称:公作秀才时,乙丑在留都迎銮献赋,与朝鲜奉使诸臣往复最久,酬和亦多。如朴慈庵、南济卿、李学山、金清山者莫不恨相见之晚。至若宏文馆学士洪樗庵、尚书司郎高竹轩,临别赠言,有“观君之才及君之貌,绝非久留林泉下者,勉之! 勉之!”之语。然则人言岂欺我哉! 年来东人之朝于京师者凡遇锦人,尚思问公之起居,而公亦以远不及见,言之常怏怏焉。夫气类之感不限方隅,而知遇之恩多缘文字。人生患无知己耳,而公之为东人所器重如此,此岂乡曲之誉所可同日而语耶! 金锡藩(蕃),字翰卿,原字翰岑,号墨楼。同治四年(1865)乙丑科进士。清同治六年(1867)任福建省永泰县知县。同治十年(1871)至光绪四年(1878)任福建省晋江县(今晋江市)知县。 金景芳(1902.6.3~2001.5.1),辽宁省义县人,著名历史学家、文献学家、易学大师 [1] 、国学大师、吉林大学教授。1923年毕业于辽宁省立第四师范学校。1940年考入乐山复性书院,师从马一浮、谢无量等先生从事儒学研究。1941年到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工作,任文书组主任、中文系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。全国解放后任东北文物管理处研究员、东北图书馆研究员兼研究组组长。1954年调入东北人民大学(后更名“吉林大学”),历任历史系教授、历史系主任、历史系名誉系主任、古籍研究所教授、顾问、博士生导师。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顾问、东方易学研究院顾问、中国孔子基金会顾问、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、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。


微信扫一扫

© 2020-2025 TheYtree.com


祖源树TheYtree 祖源树, 父系树